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歷年紀事

首頁 / 東亞出品 / 歷年紀事
::: :::
日期:2024-12-05

東亞研究所(以下簡稱「東亞所」)於12月5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地理系講座教授及國立清華大學政經學院訪問教授邢幼田,發表題為「內蒙古治沙的生態動員2000-2020」的中文專題演講。演講由東亞所所長劉致賢主持,吸引來自本校各科系的師生踴躍參與。

邢幼田根據其在2011-2019內蒙古的田野調查,介紹內蒙古地區在政府,環保組織,生態企業,地方居民在沙漠化治理中的角色。中國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治沙,包括生態移民、建造固沙網、人工造林等政策,也把環保與扶貧項目結合起來。然而,如何在生態保護與維護當地居民生計之間取得平衡,依然存在諸多挑戰。

邢幼田的演講從一種具有耐乾旱,耐鹽鹼和耐強風的本土植物「梭梭樹」談起,解釋為什麽其成為治沙的新希望。梭梭樹不僅能有效固沙、防止沙塵暴的蔓延,其根部長出名為「肉蓯蓉」的中藥植物,被譽為沙漠人蔘,擁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因此,梭梭樹的種植不僅解決了當地居民的生計困境,也促使他們成為生態保護的參與者,梭梭樹因而被政府及環保組織廣泛認為能有效解決生態與生計之間的矛盾。但邢幼田在田野調查中發現生態治理沒有萬靈丹。梭梭樹與肉蓯蓉的組合也還是會帶來新的生態及社會問題。

邢幼田指出,在「梭梭熱」的背後,存在著多種行動者,她稱之為「生態動員」。除了政府之外,她還提到了四個具有代表性的行動者,分別是當地牧民,以「沙漠淘金」為目標的知名生態企業億利集團,以企業家為主體的非政府環保團體 「阿拉善生態協會」,以及阿里巴巴集團下的螞蟻金服(2020後改名為螞蟻集團)透過「螞蟻森林」手機遊戲種虛擬與真實的梭梭。這些行動者有不同的動機,用不同的方式參與種樹。

本次演講中,邢幼田強調,威權國家或是民主體制都不能保證可持續性發展,生態治理的過程是國家、資本、社會行動者在特定環境,生態論述與特定時空下互動中產生的張力。在隨後的問答環節中,與會師生就治沙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國營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角色、以及億利集團的庫布其模式等問題提問,邢幼田也熱情地與與會者進行深入交流。此次專題演講讓本校師生對內蒙古治沙工作以及田野調查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思考,收穫豐碩。

劉致賢在演講後強調,東亞所日後持續舉辦類似主題的專題講座,歡迎有興趣的師生關注東亞所公告的演講資訊。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